今天聊一部最近在印度引发关注的电影配资114,叫做《120勇士》。这部片子定档11月21日上映,讲的是1962年中印战争里一场所谓的“传奇战斗”。
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印军少校,叫夏坦·辛格。饰演他的,是宝莱坞的知名影星法拉汗·阿克塔尔。故事讲的是:120名印军对抗3000解放军,最后坚持到“最后一刻”。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燃?
那场战斗,发生在1962年11月 18日,中印边境西段的地区。具体位置在雷藏拉山口,海拔大概5500米,气温零下24度,非常恶劣。根据印度方面的说法,当时守在山口的,是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,人数大约 120人,由夏坦·辛格少校指挥。
印度的版本是这样讲的:解放军投入 3000 人,印军守在简陋的地堡里,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。辛格少校负伤后还坚持指挥,最后命令士兵撤退,自己留在阵地战死。几个月后,他们找到他的遗体,说他仍然紧握武器不放。
印度这边宣布,114名印军阵亡,5人被俘后逃脱,1人成功传递消息。他们甚至声称,自己打死了1300到1400名解放军。最后,印方还说,中国军人战后用毛毯盖上印军尸体,以示敬意。
不过,中方的记载就完全不同了。
中方称这场战斗是“拔除阿印 8、9 号据点”,整个过程只耗时1小时40分钟。印军的阵地被迅速拔除,包括辛格在内的136 人阵亡,5人被俘,9人逃跑。我军方面阵亡21人,受伤90多人。
数据一对比,就会发现差距非常大。印度说120人歼敌1300,这个根本说不通。而且,中方并没有在史料里记载辛格少校的“英雄事迹”。在中国的叙事中,这场战斗就是一场普通的拔点战。所谓的“传奇”,更像是印度方面为了掩盖失败,硬生生编出来的故事。
但在印度,夏坦·辛格被追授了最高级别的军事荣誉勋章。这是印度独立以来,只有二十几个人拿到过的奖章。他就成了他们眼中的民族英雄。
那么,为什么印度这边,要重点纪念这场战斗呢?在整个1962年的战争中,印军的表现普遍很拉胯。大部分部队根本没打几枪就逃跑、投降。所以,能找到一场印军真的坚持了一下的战斗,就被当成了“精神图腾”。拍成电影之后,可以让印度人觉得,自己的军队并不是那么不堪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精神胜利法”。印度在这一点上,真的是世界一绝。每年宝莱坞都会拍一些类似的“抗中神剧”,剧情基本都是小部队打大胜仗,最后成为民族英雄。
不过,这次《120勇士》选择上映的时机特别微妙。
要知道,就在不久前,美国才刚刚宣布对印度加征关税。莫迪政府眼看着要调整方向,开始向中国示好。可这时候,民间突然放出一部“抗中神剧”,是不是有点耐人寻味?
表面上看,这可能只是民间的声音。但别忘了,莫迪政府的执政基础就是民粹主义。他完全可能在某个节点,把这种民间的情绪放大利用。今天是拍电影,明天可能就变成外交政策的转向。
所以,对中国来说,这里面有几个信号。第一,印度社会对中印战争的认知,依然停留在一种被包装过的版本里。他们不愿承认全面溃败,只能挑一场局部战斗反复渲染。第二,印度民意很容易被影视和舆论引导,一旦情绪上来了,政府随时可能“变脸”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